區分想要與喜歡的重要性

領導者必知的決策盲點:你是在驅動「渴望」,還是創造「價值」?

領導者必知的決策盲點:你是在驅動「渴望」,還是創造「價值」?

  1. 動機的雙重引擎:大腦中的「想要」與「喜歡」

  • 「想要」系統由多巴胺驅動,是促使我們行動、追求目標的強大動力,但它不保證帶來快樂。

  • 「喜歡」系統與內啡肽相關,是我們從結果中獲得的真實愉悅感與滿足感,觸發條件更為嚴格。

  • 這兩種系統的神經迴路各自獨立,解釋了為何我們會渴望那些其實不怎麼享受的事物。

  1. 行為的誤導性:揭示「顯性偏好」的真相

  • 我們的行動常被強烈的「想要」系統綁架,而非由真正能帶來滿足的「喜歡」所引導。

  • 因此,一個人的實際選擇,例如加班工作,未必能反映出他內心真正的價值排序,例如陪伴家人。

  • 將員工的行動直接等同於其真實偏好,是領導與管理上常見的誤區,可能導致錯誤的激勵措施。

  1. 決策的第一性原理:從駕馭渴望到實現滿足

  • 成功的決策始於分辨一個目標究竟是滿足短暫的「想要」,還是能帶來長期的「喜歡」。

  • 領導者應設計能激發團隊內在「喜歡」的環境,而非僅僅利用多巴胺驅動的「想要」來追求短期績效。

  • 理解此原理是洞悉成癮、拖延與非理性消費等行為的關鍵,有助於建立更具韌性與幸福感的組織文化。

English Core Message Summary:

Human behavior is governed by two distinct neural systems: the "wanting" system (dopamine-driven motivation to pursue) and the "liking" system (opioid-driven pleasure from an outcome). Because the "wanting" system is more easily triggered, our actions are often hijacked by desires that do not lead to genuine satisfaction. For business professionals and leaders, recognizing this distinction is crucial for making effective decisions, designing proper incentive structures, and fostering a culture that prioritizes long-term fulfillment ("liking") over the mere pursuit of fleeting goals ("wanting").


Q1:在企業管理中,有哪些具體策略或工具,可以用來衡量並區分員工的行為究竟是源自於短期的「想要」還是長期的「喜歡」,從而設計出更有效的激勵方案?

Q2:這個「想要」與「喜歡」的理論,如何應用於產品開發與市場行銷策略中,讓品牌不僅僅是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是建立顧客真正享受產品或服務的長期忠誠度?

Q3:從個人職涯發展的角度來看,專業人士應該如何自我覺察,辨識出自己的職涯目標究竟是被社會期待或同儕壓力所驅動的「想要」,還是真正能帶來內心滿足與成就感的「喜歡」?

Share this post

Loading...